富士胶片转型:昔日胶片巨头押注健康医疗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9-03-07 14:02:23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第一财经

  起家于影像事业的富士胶片(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即富士胶片集团),近期发布了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2018年4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现销售收入162.14亿美元,营业利润14.26亿美元。

  第一财经记者留意到,曾延续了80多年的影像文化,早已不是支撑公司业绩的支柱了。影像业务领域,在前三季度的业绩中营收27.37亿美元,营业利润4.32亿美元。影像业务营收占比不及17%。

  业绩引擎早已不是传统影像业务

  富士胶片官网介绍,传统影像业务贡献主要是instax一次成像系列和instax相纸等产品。另外,在冲印业务领域,和光学与电子影像业务群组的电子影像方面,也为销售额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光学设备方面,以车载用等各种工业用镜头为主的产品销售态势稳健。

  而在医疗健康和高性能材料事业领域,医疗系统、Bio CDMO、再生医学、电子材料等业务群组销售额增长,在前三季度中销售额达68.37亿美元,营业利润为6.31亿美元,超过了其传统影像业务。

  富士胶片中国总裁武冨博信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富士胶片从胶片公司转型后,正向着以医疗健康和高性能材料为首的新领域展开多元化的开拓,2018年在这两方面,富士胶片都实现了顺利的成长。2018年富士胶片(中国)较去年增长约7%。

  这家成立于1934年的公司,设立的初衷是通过发展自有技术,生产拍照所用的黑白胶片。最多的时候,全球有三四十家同业竞争者,走在富士胶片前面的包括了杜邦、3M这样的工业巨头,当然还有它久负盛名的对手柯达。

  富士胶片在官网中表述到:“自2000年起,应对核心胶片业务的市场需求锐减,富士胶片集团通过大规模的业务转型,为稳定的创收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并开启了发展的新局面。”

  据了解,全球的摄影胶片产业在2000年触到了历史高点,此后的一两年缓慢收缩,并曾有一次小小的需求反弹。新数码技术加速普及,扫荡了旧产业。胶片行业此后掉头向下,以每年20%左右的比例收缩,十年内全球需求萎缩超过了九成。而富士胶片自身在转型之初,胶卷相关业务占富士胶片总营业额的60%,利润则占三分之二。

  进入21世纪,数码化大潮的到来导致彩色胶卷的需求锐减,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的彩色胶卷市场陷入崩溃状况,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对这样前所未有的危机,富士胶片大刀阔斧地推行彻底的结构改革。如今,富士胶片已经从曾经单一的胶片业务,延伸到医疗生命科学、印刷、数码影像、光学元器件、高性能材料、文件处理六大重点事业领域布局。

  “2018年的关键词我想是”NEVER STOP“,这也是2018年富士胶片集团提出的全新企业口号。中国市场正在急剧扩大和变化,富士胶片(中国)也以不逊于市场变化的速度不断迎接挑战。这一口号体现了我们在医疗健康与高性能材料这两大重点领域”NEVER STOP“——不断创出新的价值。它的提出只是我们发展路途的一个中间点,并非仅仅指的是2018年我们的努力,而是富士胶片作为影像企业受到数码化冲击后顽强且迅速转型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于未来不断向前、创无止境的展望。”武冨博信在回复记者对于过去一年的总结时说到。

  看中健康医疗加码中国市场

  富士胶片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90年代又开设了生产基地,正式开始生产,2001年富士胶片在中国成立了地区总部,在其后的17年里,富士胶片的中国业务每年均能保持6%-7%的增长。

  武冨博信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2018年富士胶片(中国)达成了营业额目标,即较去年增长约7%的好成绩。富士胶片从胶片公司转型后,正向着以医疗健康和高性能材料为首的新领域展开多元化的开拓,在这两方面,我们都实现了顺利的成长。富士胶片将中国市场需求与我司技术资源和知识相结合的新事业的开拓,也在不断推进当中。”

  他表示,根据中国政府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目标,富士胶片将主要贡献两大问题的解决。首先针对削减医疗费用,富士胶片将强化医疗设备的维护服务,支持医院经营;其次就实现分级诊疗方面,富士胶片在向一、二级医院提供小型且具有优异画质的诊断设备的同时,也将通过医疗IT技术帮助这些医院进行诊断管理。

  此外,他还进一步向记者指出,富士胶片正在积极调查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客户的课题,与其创新技术的“种子”相匹配,并与日本总部合作开发中国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并进行市场导入,如富士胶片正在探索可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车前雷达及抬头显示器等的MEMS反射镜,以及其他能应用于中国的信息通信、环境、电动汽车领域等方面的新材料在中国落地的机遇,以富士胶片的创新科技和具高品质的产品贡献中国市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